有人建議在地圖上標示我所提到的地方, 以方便對照, 所以本文多增兩張圖, 一張是1904台灣堡圖, 並與現在地圖對照.

鯤鯷工作室 2008年 與圖研究  1828 年鯽魚潭 (包括菅林潭) 潰堤改道南流,  所謂" 郡城龍脈斬斷處", 參考

https://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16001307-%E9%AF%BD%E9%AD%9A%E6%BD%AD%E5%8D%97%E6%B5%81

圖一 擷取自鯤鯷工作是上述網址, 圓圈標示所推論之鯽魚潭潰流地點, 大約是現今中山高仁德交流道

鯽魚潭南流.png

 

道光三年1823 之前, 台南東邊高地下有大片水域. 這一片水域, 南北驪延有十幾公里之長, 通稱叫鯽魚潭. 細分包括南邊的菅林潭和北邊的鯽魚潭. 菅林潭水往北注入鯽魚潭, 鯽魚潭水再往北經蜈蜞潭流入新港溪 (鹽水溪). 昔日, 府城往東的陸路都經竹篙厝和半山腰的白崙子, 下到後壁厝一帶. 這條陸路經鯽魚潭南邊時, 北有菅林潭南有蓮花潭 (位置在虎山下), 狹窄的陸路在兩潭之間穿過. 風水上稱為從東方木山一路西來的郡城龍脈之絲線過脈.

1823 年南台灣的大洪水使曾文溪改道, 大量泥沙淤積台江內海, 也使得鯽魚潭往北的水道淤塞. 越五年, 鯽魚潭的水潰堤, 水向南流入二層行溪, 沖斷郡龍脈. 鯤鯷工作室的這篇文章討論 1828 年鯽魚潭在何處潰流?

圖中圓圈所示1828年, 鯽魚潭潰流沖斷之處, 就是現在高速公路仁德交流道中山路的萬代橋.  這個位置明顯太偏北邊了. 對當地人來說, 鯽魚潭南端的菅林潭的位置肯定是在182縣道 (仁德中山路)之南, 潭身大約從182縣道 (仁德中山路)一直延伸到中華醫技大學一帶, 主要的潭身大約就是現在仁德滯洪池位置, 盛水期潭身可能一直延伸到接近仁德國中的位置, 後壁厝北保的北邊. 所以鯽魚潭改道南流的沖斷位置大約是現在仁德民安路 (西接台南市東區崇善路) 的 五孔橋 ( 又名崁腳橋, 王使巷橋, 如圖二所示). 理由詳列於圖二之後.

圖二A 標示本文所推論菅林潭和蓮花潭, 以及 1828 年潰流的可能位置. 箭頭橘色線為出東門往東的陸路. 穿過菅林潭和蓮花潭之間. 乾隆40年 (西元1775) 之前, 這裡可能有個村莊叫"下彎", 明鄭時代就有玄天上帝廟, 應該就是當時的"下港公". 按照德高厝上帝廟的起造傳說, 下彎在乾隆40-46年間滅村, 玄天上帝金身因而留駐德高北極殿. 

圖二B 現在地圖與圖二A對照 (左下角的虎仔山標高 25 公尺, 圖二A中為 99 日尺, 台灣堡圖用的單位是日制)



本文推論菅林潭位於縣道 182 之南, 接近仁德民安路, 理由詳列如下:

1. 姜市街的南邊一個村莊, 舊名就叫 菅林墘 (現仁德二街和三街一帶), 意思是菅林潭的岸邊. 仁德國校學區聚落網頁 http://120.116.50.2/xiyv/bnoo01/rquro01.htm

2. 菅林墘再往南一些, 高速公路涵洞穿越道 (仁德四街), 高速高路西邊一帶的地名叫 "隙口" 是昔日菅林潭 堤岸較低的缺口. 菅林潭前身是崁下陂, 更早應該就是一片低漥的濕地, 先民築岸堵水, 以增加耕地, 並且可以儲水在乾季使用. "隙口"應該就是堤岸低漥處, 方便過去取水灌溉. 清朝為防止先民旱季時挪移堤岸 (為增加耕地) 還曾丈量潭身, 劃定界線.

3. 靠台南高地的崁腳(在 182 縣道之南), 姓蔡的以前是住德高厝, 搬到崁腳以捕魚維生 (仁德鄉誌, 仁德國校學區聚落網頁).

4. 更往南至後壁厝的北保村, 鄉誌中耆老說他們位於鯽魚潭東南岸. (仁德國校學區聚落網頁)


5. 蓬溪橋 (見臺灣採訪冊, 又名 三孔橋, 姜市橋, 姜市大約是在仁德中山路和中正路交叉口) 大約就是現在的萬代橋, 位置在現在中山高速公路跨越182縣道處, 在乾隆時代就興建了. 182北邊是鯽魚潭, 南邊是菅林潭. 五孔橋 (崁腳橋, 王使巷橋) 是 1824年 (道光四年)大洪水之後才興建, 應該是 1823 的洪水太大, 所以鯽魚潭主體還沒潰堤之前, 已經有溢流向南. 蓬溪橋稍北鯽魚潭上另有鯽魚潭橋,  大約現在台南裕農路往東過高速公路仁德太子路一帶,  兩者相距不到3公里, 所以沒有空間讓蓬溪橋位置再往北移.

6. 清代從府城往歸仁的主要路線是出東門 -> 德高 -> 白崙子 (清代的中港崗, 應該是中港公轉北京話的誤植, 公指的是玄天上帝 -上帝爺公, 白崙仔有明鄭時期的北極殿) ->北保 ->後壁厝土地公 -> 歸仁六甲 -> 歸仁舊社街 (現在的看東村) -> 香洋. 為甚麼不走蓬溪橋過中路? 因為鯽魚潭連菅林潭的水域面積變化很大, 枯水期水域很小, 蓬溪橋很窄, 盛水期水域很寬, 蓬溪橋無法通行. 所以若不往南繞道後壁厝, 就必須擺渡過潭.(有1738 陳留 "渡菅林潭"一詩)

7. 後壁厝洋仔下的二王宮, 原本是位於前台南縣市交界處崇善路一帶的將軍廟,昔日乃洋仔下、坎尾、白崙仔之共同信仰中心 (二王宮廟內碑文). 這情況和新化的崙仔頂的廟是永康西勢的廣興宮有點類似, 都因河流改道而變成分處在河的兩岸. 我有個想法是: 崁尾 和 洋仔下 相連本是一大村落, 鯽魚潭潰堤南流時, 沖毀部分村莊, 西邊殘留幾戶在半山腰, 是崁尾遺跡 (傳說土匪滅村), 東邊殘留的是洋子下位在河流的凹處. 這整個村落洪水前應該不小, 是半山腰的白崙子接往北保後壁厝的必經之處.

我出生就在菅林墘更南邊的一個村落 - 塗庫仔, 所以對這一代的小地名較熟.
塗庫仔 源自 西拉雅語 tou Kouva, "公界之內" 的意思, 和台南市衛民街一帶的 公界內 是一樣的意思, 我的 村落大部分都是姓盧, 高祖父盧泉約在1830洪水之後, 因為到白崙子經商, 娶妻崁腳柯厝的女兒柯尾 (我高祖母, 1709年 武進士柯參天後代), 才從香洋田中央搬到塗庫仔. 另仁德北邊的長興還有另一個土庫村 (里). 長興的土庫, 主要是姓黃的, 我的曾祖母 黃賢 就是從長興的北塗庫仔嫁過來仁德的南塗庫仔.

 

 

 

 

 

arrow
arrow

    Tou-Kou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